10.15984/j.cnki.1005-9512.2022.12.009
故意作为犯中"结果回避可能性"之反思
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能否适用于故意作为犯,存在较大争议."假想的结果原因"和"假想承诺"理论无法为故意作为犯中的限制结果归责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客观归责为代表的"肯定说"和以主观归责为代表的"否定说"分别优先以结果避免可能性和结果预见可能性来限制刑事不法,在价值立场上也难分高下.实际上,从规范构造和实践基础的层面出发,将故意犯和过失犯理解为并列而非对立关系,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容许风险的存在,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可以适用于故意作为的法定犯.
故意作为犯、结果回避可能性、客观归责、主观归责、法定犯
DF611(刑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F202106
2023-0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