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功能性重构——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案例第40号为中心

引用
财产罪基础理论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阐释难以满足这一要素在金融诈骗罪的界分功能.我国司法实务强调的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无法在既有的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中找到恰当的地位.综合诈骗罪的法益及其构成要件结构,应当认为非法占有目的中的排除所有意思,是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故意,包含在财产罪犯罪故意内容之内.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大部分可以归结为如何认定财产损害.行为人的债务履行意愿与能力均是财产损害的建构性要素.在庞氏骗局中,集资诈骗行为人的还款能力应当受到规范性视角的限制,行为人所募集的集资款本身不能被认为构成还款能力的一部分.非法占有目的不仅包括积极追求造成他人损害结果的直接故意,而且包括放任他人遭受财产损害的间接故意.作为诈骗罪结果的财产损害受制于直接性原则,只有处分行为直接导致的财产损害才处于诈骗罪构成要件的保护范围之内.金融诈骗罪与近似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骗取贷款罪的区别在于,规定后两罪的我国刑法条文中的财产损失与被害人的处分行为之间缺少直接关联,只是定罪量刑的情节,而对于诈骗罪成立而言,则是其结果要件.

非法占有目的、财产损害、债务履行意愿、债务履行能力

DF623(刑法)

司法部2017年度中青年课题项目“防范与打击互联网新型财产犯罪研究”17SFB3017

2018-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1-42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政治与法律

1005-9512

31-1106/D

2018,(1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