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的建构:秦“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
“以吏为师”是秦帝国发展史上一项极具特色的文化政策,备受学界瞩目.综观过往研究,学界对“以吏为师”政策的渊源与负面影响多有探讨,而对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却鲜有考察.在兼并战争时期,社会治理层面的“以吏为师”与整合社会风俗,消弭新黔首与秦人之间的心理隔阂有关,关乎秦国本土与征服地政治秩序的统合.秦甫一统,“以吏为师”则转型为一项文化专制政策.秦王朝通过限制儒家思想和民间私学发展,拆解以民间私学为支撑的社会网络,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以及基层社会秩序的整合.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秦“以吏为师”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国家认同的建构.从秦二世而亡的结果来看,这一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汉朝以降,“以吏为师”的传统为儒家士大夫继承与修正,形成了“亦师亦吏”的循吏群体,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以吏为师、国家认同、社会治理、文化专制
2020-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