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仁"到"同志"——作为"机关"刊物《新青年》的形成
一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旧制度、旧社会宣战,五四新文化运动由此发轫.1917年1月,蔡元培手持教育部一纸公文将陈独秀引进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也同时进京.得益于教授云集之北大的调养、滋补,《新青年》借此"发迹",成为"金字招牌"[1](P11).1918年3月15日出版的那本4卷3号杂志上的一个广而告之信息,可谓激发了当年读者无穷的想象力:"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2]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微言",但其中蕴含的"大义"却非同小可.这表明《新青年》杂志已经从捉襟见肘的"稿荒"走到门庭若市的"稿稠"时段,文科学长在一班教授们的鼓噪下有了"不另购稿"及"轮流编辑"的底气与从容.有着不同知识背景和思想谱系的同仁,本着求同存异的开放心态,在现代性演进的关键词上共唱"同一首歌",《新青年》正式成为同仁刊物,"新青年"阵营也就此形成.
中国共产党;《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建党理论
54
G219.29(新闻学、新闻事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五四运动百年记忆史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01
2021-10-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