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黄河下游粟麦轮作的植物考古学分析——以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为例
河南内黄汉代三杨庄村落遗址反映了中原地区典型农村聚落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组织形态.微植物考古研究揭示,粟淀粉和小麦淀粉在三杨庄遗址各庭院出土的粮食加工工具上的比例始终维持均势地位,表现出当地农户普遍的粟麦并重的二元化粮食消费习惯.而消费层面的模式可能正是由于来自于两类作物在种植业中基本对等的地位.综合历史文献,这些迹象可能暗示在西汉晚期三杨庄居民可能已经开始施行夏粟冬麦的轮作种植.该地区易受水旱灾害侵扰的气候背景,很可能是推动三杨庄居民开展轮作的重要诱因.
汉代、三杨庄遗址、粟麦轮作、植物考古
53
K6(大洋洲史)
郑州大学2018年度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2220397
2020-11-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