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间:宋代“儒将”观念的演变
宋代“儒将”观念颇为盛行,经历了数次嬗变.宋初“儒将”含义较为宽泛,既包括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也包含“恂恂若儒生”的武将.宋太祖、太宗出于平衡文武关系、巩固统治的目的,提倡和推崇“儒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与“武夫”相对,强调其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文臣士大夫通过对“儒将”的阐扬拒斥武人,巩固崇文抑武格局.这一时期“儒将”的社会评价愈来愈高,但也面临着名实不符的尴尬.南宋时期随着武将势力的膨胀,“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在严峻的军事、政治形势下,人们通过追述和再评价“儒将”历史为现实困境寻求出路.宋代“儒将”含义与社会评价的演变,折射出的是宋代历史语境尤其是文武关系的变迁.
宋代、儒将、文武关系、崇文抑武、才兼文武
49
K03(史学专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项目编号:12ZD153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