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文学初创期的鲁迅乡土小说批评
在新文学“寂寞”的开端,“乡土”与“中国”的连线在鲁迅那里发露,“地方色”一词的引入标志着乡土文学批评的肇始,而茅盾、周作人最初的评论文章初步促成了批评与创作呼应的小气氛,“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艺观与人道主义思想在论争和思辨中产生.《呐喊》出版后,周作人、茅盾、Y生、成仿吾、仲回、冯文炳、杨邨人、张定璜、郑振铎等纷纷发表文章,评价其思想、体式等方面的“离经叛道”,形成鲁迅乡土小说批评的个案独奏,而台静农编辑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和茅盾的《鲁迅论》则为此画上了圆满句号.早期鲁迅乡土小说批评源自新文学内部对“五四”启蒙主义思想、“改造国民性”等新文化观念的认同,周作人、茅盾等的解读在以后的“鲁学”中不断被经典化.1927年,是鲁迅乡土小说批评的蜕变转折点.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鲁迅乡土文学研究逐渐脱出“五四”时代争论的理路和范畴.
鲁迅、新文学、乡土小说批评、《呐喊》、茅盾、周作人
49
I210(作品集)
本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国新文学大系》与现代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编号:NCET-11-094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乡土小说研究的百年流变”编号:10JJD750012.
2016-04-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