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音乐学视角下的河阳花鼓戏
河阳花鼓戏是河南省孟州市的地方剧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理清了当前河阳花鼓戏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轮廓.调查表明, 河阳花鼓戏自古就称花鼓戏, 因唱腔多用”哼”音, 又名”哼曲”.它于民国五年被当地官府禁演, 随后散落民间在私下传唱, 20世纪60年代基本失传.如今, 在非物质文化保护背景下, 河阳花鼓戏被重新建构.然而重新建构的花鼓戏不被民间的老艺人所承认, 因此在重新创作过程中出现了”承、改之争”.笔者将田野中搜集到的曲调, 采用语言音乐学的分析方法, 从唱词音声的显性和隐性音乐价值入手, 对传统与现代河阳花鼓戏唱词音声进行详尽分析比较.通过分析, 笔者发现, 现代重新创作的河阳花鼓戏与传统花鼓戏有一定联系, 但摒弃了传统花鼓戏最独特的”哼腔”元素.
河阳花鼓戏、哼腔、语言音乐学、显性、隐形
J607(音乐理论)
2018-08-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14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