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

引用
近年江苏盱眙江都易王刘非墓(大云山1号汉墓)出土的编钟表明,其铸造者在钟体厚度的计算上出现了失误,进而企图用“焊补”的方法加以补救而失败.编钟混乱的音律关系,为中国青铜乐钟的辉煌历程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也正是借助了盱眙编钟的面世,人们找到了先秦音乐科技上“一钟双音”这个伟大发明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终结点.以往学界的先秦双音钟技术“失传于秦汉之际”的笼统认识,获得了澄清和深化.刘非墓编钟的“焊补”也表明,当时铸造者在编钟的冶铸与调校上,有着应遵循的音列规范.这些,也是这套音律乖错的编钟之历史价值所在.

刘非墓、编钟、双音技术、终结点

J607(音乐理论)

2017-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7-29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001-9871

11-1183/J

2017,(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