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
近年江苏盱眙江都易王刘非墓(大云山1号汉墓)出土的编钟表明,其铸造者在钟体厚度的计算上出现了失误,进而企图用“焊补”的方法加以补救而失败.编钟混乱的音律关系,为中国青铜乐钟的辉煌历程画上了一个沉重的句号.也正是借助了盱眙编钟的面世,人们找到了先秦音乐科技上“一钟双音”这个伟大发明湮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的终结点.以往学界的先秦双音钟技术“失传于秦汉之际”的笼统认识,获得了澄清和深化.刘非墓编钟的“焊补”也表明,当时铸造者在编钟的冶铸与调校上,有着应遵循的音列规范.这些,也是这套音律乖错的编钟之历史价值所在.
刘非墓、编钟、双音技术、终结点
J607(音乐理论)
2017-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