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引用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推-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 ;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上虚则眩"、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病理学、血流速

29

R221(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浙江省中医药项目

2012-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2211-2213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中医药学刊

1673-7717

21-1546/R

29

2011,29(10)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