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痞证,又称胃痞,系脾胃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按部位痞证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根据痞证的临床表现,目前认为可见于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胃排空延迟、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肠易激综合症、肿瘤化疗后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糖尿病胃轻瘫(DGP)等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痞证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为脾胃科门诊最为常见的就诊主诉,亦常作为伴随症状出现在相关疾病中,并向年轻化发展.由于其病因繁异,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对近5年来痞证的中医药相关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痞证、中医药、进展、综述
12
R57;R25
2016-03-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63-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