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313/j.issn.1673-4890.20211105003
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方法:通过植物病原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病原菌在营养琼脂(NA)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菌落直径为1~3 mm,圆形或近圆形,乳白色、光滑凸起、半透明状、边缘整齐;革兰染色反应为阴性,好氧型,在10~40℃均能生长,在pH为5.7、6.8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在2%、5%NaCl环境下可生长;可利用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柠檬酸盐及硝酸盐;在代谢活动中可产生酪氨酸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分解色氨酸,液化明胶;不产生卵磷脂酶、淀粉水解酶及乙酰甲基甲醇.致病性测定初步验证了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致病菌;16S rDNA、rpoB和rpoD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Burkholder)Dowson.结论:明确了甘肃省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为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黄芪、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25
R282.2(中药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甘肃省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西北中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
2023-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56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