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2.016
甘肃省黄芩灰霉病的发生及其病原鉴定
目的:据2013-2016年调查,甘肃省黄芩灰霉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0 ~ 15%,严重度2 ~3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在甘肃省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植物病害田间调查确定病害发生情况,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确定病原分类地位.结果:黄芩灰霉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叶片和茎秆上形成褐色病斑,严重时整株叶片干枯,植株死亡.病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多隔,长宽450.0~716.6 μm ×9.4~ 18.8 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大小8.2~16.5 μm×5.9 ~8.2(平均10.6×7.3)μm.基于形态学和rDNA ITS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将黄芩灰霉病病原鉴定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结论:黄芩灰霉病在甘肃省各个黄芩产区均有发生,依据病害传播规律,将栽培措施和药剂喷施相结合进行病害的防治.
黄芩、灰霉病、形态学、系统发育分析、病原鉴定
19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460013;甘肃省自然基金17JR5RA164;甘肃省科技计划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606RJIA323;中央财政引导地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省自然基金1508RJZA011
2018-03-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735-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