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5669.2023.03.015
明清洪泽湖泄水格局的演变及历史启示
导淮入海入江是洪泽湖治理长期面临的问题.洪泽湖是拦蓄淮河下游形成的平原水库,筑堤的过程也是湖泊形成的过程.明代以后随着高家堰堤防的修筑加高,湖泊从小到大,泄水问题日益突出.洪泽湖泄水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空间上包括湖堤上的清口、山盱五坝、三河坝以及运堤上的归海坝、归江坝等两级泄水通道,尤以汇黄入海的清口流路占突出地位;时间上从明代的清口汇黄入海为主,变为清乾隆以前的多路入海为主、入江比例增大,至嘉庆以后则汇黄入海不畅、入江压力增加.明清时期的洪泽湖泄水是在"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框架下进行的,无法根本解决淮水的入江入海出路,但奠定了今日泄水新格局的基础.以史为鉴,河湖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统筹全局,兼顾国计民生,既要着眼于除害兴利,因时因地制宜,稳步有序推进,还要辩证地看待河湖治理的影响,恰当评价古代国家工程的意义.
洪泽湖、高家堰、蓄清刷黄、导淮、入海水道
11
K921(中国地理)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LSB002
2023-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