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5669.2022.05.008
"婚姻以时":儒家婚礼诠释中的婚龄和婚期问题覆议
儒家"婚姻以时"观体现着儒学对婚姻家庭和社会人伦秩序有序展开的关怀."婚姻以时"的观念强调男女嫁娶要"及时",初婚年龄不能"逾时",否则即为"失时"."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并非嫁娶之正年,而是"期尽之法".汉儒以阴阳奇偶之数和大衍之数对婚龄的诠解,是不符合早期儒家观念和社会各阶层嫁娶实际的附会与引申.其次,经学史上所争论的婚期时月,即嫁娶之正期为秋冬还是仲春问题,应从习俗和礼俗角度理解,并非大传统礼制或诏令所规范的结果.受居住环境和农事生产影响,庶民阶层婚期多为季秋至孟春,仲春为杀礼以促成婚配之时.而贵族阶层不仅在婚期上"通于四时",而且普遍早婚,无婚龄"失时"之忧.此外,针对民间"旷男怨女"的嫁娶"失时"现象,早期儒家有婚配救济的经学理念筹划,对后世婚姻救济的行政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婚姻以时、儒家礼学、婚龄婚期、婚姻救济
10
B21(古代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BZX057
2022-09-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