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5669.2019.02.006
走出僵局:亲亲相隐是非善非恶的可容行为
我国学界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争论已经持续很久,却仍未解决.关键在于,对亲亲相隐行为的价值定性要准确.不仅否定派对亲亲相隐是恶的不义行为的论证不能成立,肯定派对亲亲相隐是善的美德行为的论证也不能成立,这就需要另行定性.对行为在价值上的划分,道德不同于制度的两分法,即不当与正当的两分,而是四分法,即不当、守当、欠当和应当.据此分析,在知亲犯事情境中,助亲为虐属于恶的不当行为,大义灭亲属于善的应当行为,亲亲相隐则属于非善非恶的欠当行为.这里的“欠当”不是指行为违反了底线道德,而仅指行为没有响应道德中高线规范的倡导,达到“应当”的美德,因而亲亲相隐也就没有善恶可言.对这种行为,法律上自然不可入罪惩罚,道德上则默许之,既不谴责也不赞扬;对社会而言,亲亲相隐属于可容行为.
亲亲相隐、价值属性、恶善、非善非恶、欠当
7
B82(伦理学(道德哲学))
2019-05-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