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2095-5669.2015.04.015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创新(三人谈)

引用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究竟是否需要创新,这一问题并不能够笼统地来回答。站在传承人的视角看,传承人的本职工作就是传承,这是传承人必须履行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能亦步亦趋地刻板传承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创新,而是要求他们在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使用原料上保持不变,其他变化与自由发挥并不在禁止之列。具体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区别对待: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创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创新,列入各级非遗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不能追求创新。对于需要而且可以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其本土持有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一种灵活的双轨机制,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面对游客等外来者展演的同时,当地人也有在社区内部面向自我的真实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一定要在适度原则下进行,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原生态、原真性前提下,合理创新,适度创新。美国公众民俗学理论与实践具有清醒的反客体化意识,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将公众凝聚起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传承人、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

G122(中国)

2015-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03-11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原文化研究

2095-5669

41-1426/C

2015,(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