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5669.2015.04.008
新石器时期淮河上游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融合
在新石器时代,淮河上游地区既有裴李岗—贾湖文化这样古老的本土文化,又有来自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西方的仰韶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传播、碰撞、融合并发生新变,最终产生代表新石器晚期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河南龙山文化,这种集成文化为中原文化乃至夏、商、周时期中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河上游北部与南部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北部的中原地区,文化的冲突更为激烈,文化序列的交替也更为明显,这种现象与传说中的伏羲部族西迁、炎黄部族的东迁和各部族在中原的争夺有很大关系。豫南的淮河主干流地区则呈现出多种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既表现出文化的包融性,也显示其文化南北过渡带的特征。
淮河上游、族群迁徙、裴李岗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
K21(原始社会(约60万年前~4000多年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民族迁徙融合与古代神话传播流变研究”12BZW060;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先秦淮河流域族群分布、融合及其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地位研究”2015-JCZD-015阶段性成果。
2015-08-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