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个“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的意见
认真学习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载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 1年天津)》[1]和《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 1年天津)》[2](以下分别简称"消化性溃疡诊疗共识意见"和"慢性胃炎诊疗共识意见").笔者首先认为这两个"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很有中西医结合特点,充满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尤其是"中医证型"的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均列入了"胃镜象"所见,同时还专设"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参考文献多为"多中心临床研究"或"多中心临床观察"等,为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带来重要启示和示范作用.现仅就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意见,愿做为大家讨论的靶子,或可供修订时参考.
1 关于"脉象"问题 在"消化性溃疡诊疗共识意见"的"中医证型"中,只有"肝气犯胃证"把脉象列为"主症"之一,即主要证候之一.其他4证均把脉象列为"次症"之一,即次要的"证候"之一;"慢性胃炎诊疗共识意见"的"中医证型"中,只有"肝郁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把脉象列为"主症"之一,其他4证均把脉象列为"次症"之一.这与中医学传统识病、诊病、辨证的理论、方法一向注重脉象不相符,尤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几乎论病、诊病无不言其脉者;恐怕也不切合中医临床实际,更与中医辨证诊断(两个"诊疗共识意见"均称"证型确定")的客观依据不相符合.中医辨证诊断,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对患者的证候("证"的外候)即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成的包含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的高度理论概括.中医临床诊病历来重视舌象、脉象,是中医临床诊病的一大特点.
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医证型、脉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中医辨证诊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多中心临床观察、证候、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理论、伤寒杂病论、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重要启示、中国
33
R44;R27
2013-05-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4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