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虚""静"的哲学提升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老子》、虚、静、道、无
B223.1(先秦哲学(~前220年))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19JZD011
2022-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