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与“虚壹而静”——柏拉图灵魂说与荀子“神明”观之比较
从《斐多篇》里灵魂的永恒理性与智慧到《理想国》中灵魂的三分,《蒂迈欧篇》灵魂中的“同”“异”和“存在”以及宇宙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关系,柏拉图所努力追求的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人的灵魂摆脱肉体情感和欲望的束缚,重新获得灵魂所本有的最高理念和个别具体认知间的平衡结构.在这一最高诉求下,柏拉图提出了“通观”和辩证法的方式来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对于荀子来说,心之“神明”的实现首先需要内在的道德坚守诉诸外在实践,而在最后阶段则需要通过“虚壹而静”的方式来实现永恒理性知识与个别感性认知之间的平衡.柏拉图的“通观”和荀子的“虚壹而静”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如荀子的“静”对实现最高“神明”境界的辅助作用,柏拉图对辩证法“一”与“多”、具体与抽象关系的深入论述等,也为二者思想提供了互为镜鉴和相互补益的可能.
灵魂、通观、神明、虚壹而静
B502.232;B22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1-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