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现代性:马克思及其之后的历史与逻辑启示
对现代性的全面揭示和充分理解是超越“现代”,绘就新的时代的前提和基础.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近代科学的指引下,传统生产实践中的部分工具逐渐突破人的自我局限,人的自我力量“伞射”为以现代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全面变革,并塑造出具有现代性的新社会.现代社会中机器与资本的结合,使人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让位于机器,并加速了人的自我的主体性退让.自我最终淹没于机器大生产、消费等所产生的各种拟像与迷雾之中.马克思及其之后,整个机器与现代性的实践历史展现的是人的自我力量的“伞射”并消失为无限递归而后自我突破的历史.现代性也因此表现出从自我出发走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种现代性最核心的特征是“伞射性”,而并非仅仅只是传统认知的时空线性.因此,人机共存的现代社会所要超越的不只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空线性命题,更是人的自我力量与各种实践关系实现当代重构的“伞射性命题”.
马克思、机器、现代性、伞射性
B029(辩证唯物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机器论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