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孝本论”与“仁本论”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念.然而,建基于“孝本论”的政治理念,有可能使儒家思想成为为“家天下”专制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孟子“仁本论”的初步建构,可视作对《孝经》“孝本论”的批评与反拨.孟子从心性论的角度证明仁内在于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仁是体,孝是用,在“亲亲”“仁民”和“爱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础和内在精神.随着孟子“仁本论”的建构,标志着“孝本论”被逐渐淡化.汉唐以降,历代大儒皆自觉尊奉“仁本论”,并从不同哲学层面加以论证.孟子“仁本论”的建构对于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孝本、仁本、《孝经》、孟子
B222.9(先秦哲学(~前220年))
2020-0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