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明代儒学、气学传统、太虚
B24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60
2019-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