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四端亦有不中节”问题——兼论恻隐之心、情境与两种伦理学的分野
自孟子以来,四端纯善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晚年朱子挑战了这种观点,从而提出了“四端亦有不中节”的问题.在孟子的著名例子的基础之上,笔者构造了一个新案例,该案例的核心就是把儿童替换为一个恶贯满盈的成年人,并假设目击者中有的人知道这个事实,有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于是,本文就以恻隐之心为例,辅以是否具有某种知识的条件,以及是否中节的道德判断,对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两种伦理学的分野,予以了初步的分析.从而认为朱熹的道德哲学是认知主义的,具有敏于情境的特点;而孟子的道德哲学则是非认知主义的,具有钝于情境的特点.
朱子、四端、不中节、认知主义伦理学
B244.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17-05-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