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
老子以及一般而言的中国哲学传统,习惯把人即观察者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因而其知识必然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由此出发,本文对老子哲学中的“无”加以考察,发现这一概念所指并非一无所有的“空无”,而是人的已知世界之外无限的未知世界,是整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行动法则的“有”的对立面,是与技术相对的艺术及与精确相对的微妙.与西方形而上学相比,老子对“无”的这种理解展示了一幅不同的世界图景,对克服西方因绝对排斥无而可能产生的存在论困境也是一种启迪.
老子、无、海德格尔、空虚
B223.1(先秦哲学(~前220年))
2016-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