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君子“恒德”到“观其德义”——《易传》和《帛书易传》的心性观比较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道德心性、《帛书易传》、理论体系
B22(先秦哲学(~前22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29
2015-08-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