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说的”还能“说”吗?——冯友兰与前期维特根斯坦之视域比较
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两位哲学家一次“意味相投”的交谈和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浓厚兴趣,把我们的视野锁定在“不可说的”问题论域上.冯友兰要用“负的方法”“讲”出“不可说的”形而上学世界,而前期维特根斯坦则以“沉默”的方式待之.我们认为,前期维持根斯坦的“不可说”论是建立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客观实在”基础之上的,而冯友兰“负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体验的存在”之上的.这也意味着,是否承认“体验的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合法地位,将决定着冯友兰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不同路向以及所彰显出的中西哲学精神的异同.
冯友兰、前期维特根斯坦、“负的方法”、“体验的存在”
B26(现代哲学(1919年~))
2015-04-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