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唯识”一词的再思考
自上世纪30年代,随着梵本《唯识三十颂》被法国人列维(Sylvain Lévi)于尼泊尔发现以来,对古代译经大师如真谛、玄奘等汉译唯识学典籍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怀疑,就一直没有停息过.引领这场论争的主要是一些欧洲学者,接着是二战之后的日本学者,国内学者的加入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对梵、藏、汉本的对勘,发现汉译与梵本存有一些差异,因此断言玄奘等人那种“不加区分”、“混淆概念”甚至“误译”,是造成千年来唯识学治学领域混乱的主要原因.有鉴于解读唯识基本概念对研究整个唯识学至关重要,笔者以为有必要透过语言分析和义理研判,对那些被误读了的梵文概念做必要的纠偏和厘清.
2014-0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