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现象性与物性

引用
现象学最响亮的口号“面向事物本身!”,引出了事物(thing)及其物性(thingness)问题.实际情形当然要复杂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切都表明,具有悠远历史传统的形式与质料(form and matter)二分的学说不断受到挑战并最终被抛弃了.从胡塞尔到早期海德格尔再到后期海德格尔,德国现象学逐步把关注的重心从无(nothing)及其无性(nothingness)转向了物及其物性,渐次洞见到了现象性或现象之为现象意味着“物在物着”(Das Ding dingt,the thing things,或译物物化)(Heidegger,1975,p.177),而不是“无在无着”(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Das Nichts nichtet,nothing nothings,或译无无化、虚无虚无化)(参见海德格尔,第132页;Sartre,1993,p.17,note 11).在法国实存论现象学的发展演变中,哲学家们融合本土精神论传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来自德国的3H(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推动了从意识现象学经由身体现象学到物质现象学的演变,更复杂地展示了现象性概念从“无在无着”到“物在物着”的演变.

2014-0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56-6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哲学研究

1000-0216

11-1140/B

2013,(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