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及其演进
研究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及其演进①,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建构一种关于"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而是透过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伪善现象与问题,追寻其观念意识、习俗文化、行为模式之中的一般知识、概念的根据.康德提出:"如果一个纯然出自概念的先天知识体系叫做形而上学,那么,一种不是以自然,而是以任性的自由为对象的实践哲学就将预设并且需要一种道德形而上学,也就是说,拥有这样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甚至是义务."(康德,2007年,第223页)由于是一种实践的知识,这一并非纯粹无所凭借就能产生的知识体系是依赖于道德经验的,即便这种经验是道德思维想象、反思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伪善最初就是道德主观性经验的产物.当然,道德思维的客体与经验客体之间的差异也是伪善发生的重要根据之一.从道德行动的经验出发,道德行动之后而求助于"思",一种道德经验进入到思的形上境界.阿伦特指出:"向思想的求助发生在一个特别的中间时期(in-between period),这个时期切人到历史时间当中,……——由‘已不再’的事情和‘尚未’的事情共同规定的间隙."而重要的是,"在历史上,这些间隙已经一再地显示出它们也许是包含真理的时刻".(阿伦特,第7页)作为道德形而上学逻辑"间隙"的伪善,这一特殊概念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推动道德形而上学逻辑的发展,将道德的"主观性"向更高的"客观性"自由形态推进.
在这里,笔者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即形而上学层面的伪善问题、现象,在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发展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或者说,我们隐约意识到了伪善对道德形而上学逻辑发展过程的推进作用,但是这一逻辑过程到底如何,伪善作为逻辑节点是如何显现的.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攻关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编号10&ZD007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编号11CZX066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