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艺观的修养美学阐释——以徐复观为中心
中国美学普遍认为,人与文、人与艺相一致,实际上是将文艺创造与欣赏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修养的过程,而这种对自我修养的关注可说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唐张躁拈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见张彦远,第173页)概括中国文艺的艺术创作.不过,相比于师造化,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心源的开掘与升华,造化的意义和发现是由主体心源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的.在中国传统文艺里,心源的开掘与深化是自我有意识的修养过程,是个性气质与人格精神的培植过程,此一修养就是哲学美学中的工夫论.可以说,工夫修养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的理论,是中西美学具有分野性的差异所在.徐复观把握庄子思想的关键,即在于"工夫".这个工夫,在艺术活动中是指"具体艺术活动".但从《庄子》一书来看,庄子更多的是从"有艺术意味的活动"角度展开的.徐复观认为:"庄子之所谓道,有时也是就具体地艺术活动中升华上去的".(徐复观,2002年b,第44-45页)可见,具体的艺术活动是否会通于"工夫",是艺术境界能否向道升华的关键.徐复观指出:"庄子以虚无言德,以虚静言性言心,只是要从欲望心知中超脱出来……从超脱出来之心所直接发出的作用,这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作用……庄子把这种作用,称之为‘精神’,中国文化中的‘精神’一辞由此出."(同上,第77页)按照庄子所言,"精神"实质义为虚静修养、以明,故此"精神",从作为创作之主体性而言,具有"虚明"特质.故"艺术精神"者,其意为以虚静修养来涵养艺术,此精神之生成源自修养,精神自修养而出,修养的主体成就"虚明"的主体性.相较于西方主体的实体性倾向,如果参用冯友兰"负的形上学"的说法,这种主体性可称之为"负的主体".
2013-10-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59-6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