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形而上学根源和时间根源
@@ 叔本华的伦理学最终走向了悲观和虚无.作为他的继承者和批判者,尼采认为欧洲虚无主义的产生与其传统形而上学仅仅理论性地解释世界相关.海德格尔强调哲学的终结,并尝试开启一种实践之思.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页),已经道出了解释性形而上学之乏力及任意性.而叔本华是一个坚定的理论形而上学家.他声称:”不过在我看来,我认为一切哲学一概都是理论的;因为哲学,不管当前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题材,本质上总要采取纯观察的态度,要以这种态度来探讨而不是写格言戒律.与此相反,要求哲学成为实践的性质,要求哲学指导行为,改变气质,那都是陈旧的要求”.
叔本华、悲观主义、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终结、解释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性、形而上学家、指导行为、虚无主义、态度、实践、海德格尔、改变世界、哲学家、任意性、批判者、伦理学、解释性、性质
B2(中国哲学)
2010-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