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基于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理论资源的研究
@@ 一、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如果试图建立道德的形上而学,如果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中国伦理进行哲学把握,那么,以下三个问题可能是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并未真正解决而又不可逾越的前沿性课题:1.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是什么:具体地说,到底是”实践理性”还是”精神”?虽然自康德提出”实践理性”的概念以来,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与”实践理性”可以相置换的概念,然而,无论在逻辑还是历史的维度上,这种学术定势都有待质疑和反省.审慎地梳理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资源就会发现,关于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在康德的”道德理性”之外还有另一种重要资源,这就是黑格尔提供的概念:”精神”.或许,将伦理道德与”实践理性”相等同,只是某种约定俗成的美丽错误之一.在全球化和文明多样性相交织的历史背景下,以”精神”的概念诠释伦理道德,不仅可以体现民族性,而且更具有解释力和合理性.
实践理性、伦理精神、黑格尔、道德形而上学、伦理道德、概念诠释、历史的维度、文明多样性、历史资源、理论假设、康德、道德理性、上学难、全球化、前沿性、民族性、解释力、合理性、中国、置换
I01;I20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