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4906(g).2014.10.068
浅述海啸的形成及阻碍方法
我国学者在史料记载中发现,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仁年)和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在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曾发生过海啸.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次海啸记载,并且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海啸专家杨华庭教授谈海啸的形成原因时,是这样描述的: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再如海上的飓风、台风、水下核爆炸、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击海洋.)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以致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而一旦海啸进人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 ~ 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浅述、海啸、国家海洋、波高、战略研究、灾害、国外学者、形成原因、外海、史料记载、深海大洋、火山爆发、海水深度、传播速度、小行星、破坏性、莱州湾、核爆炸、大陆架、撞击
32
R47;TV2
2014-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