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确切内涵——由2013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1题说起
很多老师将2013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1题定性为典型的“超纲”题,并倾向于认定该题得分率低(河北,难度0.32)亦应归咎于此.但是,若从国家干预经济概念内涵的角度认真分析该题,则不难发现,上述意见其实掩盖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知识死角.
原题如下: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显然,该题考查的重点,即在于把握究竟什么才属于真正的“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自由放任政策、高中历史教学、农产品价格、金融公司、胡佛、公共工程、工资水平、干预措施、概念内涵、罗斯福、地运动、得分率、总统、知识、银行、学者、新政、协议、斡旋
D91;K71
2017-06-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