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族图”的兴衰与演变——以画史中的“观众”为线索
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存在大量少数民族题材的图像.《宣和画谱》专门列出“番族”一门,来划分此类绘画.本文旨在通过“观众”的角度,来阐释“番族图”这一画科兴衰演变的原因.早期的番族图主要记录少数民族前来中原王朝朝贡交好的历史事件,表达以德怀远的政治理想,面向的观众主要是君主和官僚.五代至宋,伴随着少数民族的南迁,一种以真实再现少数民族生活为主题的番族图流行起来,并赢得了中原和蜀地观众的支持.靖康之难后,兴起了一系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的番族图.这一现象背后,有南宋宫廷的官方支持.如“文姬图”和“昭君图”的创制,即主要寄托“归汉”和“思汉”的民族情感,并宣扬南宋政权的正统性.而以唐太宗便桥会盟为题材的绘画,则又表达了对“万国来朝”之理想的追复.这类更具情感性、故事性的绘画,影响不限于宫廷和朝堂,而是扩散至民间乃至金廷.元代之后,在文入画兴起的浪潮下,番族图未能获得文人观众的支持,退出了画史的主流.番族图这一画科的兴衰演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画史和观众的互动关系.
番族图、观众、职贡图、文姬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人画'的美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受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明代中期的文人生活与视觉呈现”资助
2020-12-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7页
15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