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小说文本,生成课堂真我风采--外国小说解读的捷径
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要进行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它要在动态的课堂进行中达成与生成某种有效益的平衡。课堂是活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兴奋点;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教师如果能智慧地整合、梳理、引导这些解读,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推进点。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小说这种文学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和丰富多彩的阐释。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指出:“效果与反应既非文本固有的所有物,也不是读者固有的所有物;文本表现了一种潜在性,而它只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以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在吸收了现象学的“图式化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发挥自身的再创造才能使其确定,他说:“作品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读者如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异百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文本蕴含着动态生成的丰富资源。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让学生来做主,让学生在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互动中生成课堂真我风采。
回归、小说文本、课堂、文学作品、意义未定性、学生会、读者、阅读教学、意义空白、伊瑟尔、所有物、接受美学理论、主体意识、召唤结构、阅读过程、意义构成、文本表现、解读、教师、动态生成
I10;I20
2014-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