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给”,毁了语文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浏览众多专家名师的讲座、讲课,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成尚荣老师的一句话:学习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联系我的平时工作,很自然地想到,我作为语文老师,成天教育学生学习,对于很多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就是讲给他听,练习的题目不会做,看不懂,那就把后面附着的答案送给学生作为参考答案,花的力气很大,下的工夫很多,可是取得的效果却很不理想——考试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所以我很多时候感觉迷惑:这是为什么呢?由成尚荣老师的这句话我明白了许多,想到了许多。首先,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那种死记硬背的东西,特别是到了初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果还是像小学那样,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必定是事倍功半的。因为在初级阶段或者说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语文学习的内容都是基础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通过死记硬背是能把语文的学习成绩提高起来的,这也就使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好学,进而轻视语文,甚至部分学生形成印象:语文就是写写字,读读书,太简单了。而这些内容只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至于语文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性”,在小学阶段或者说在学生的学习初始阶段是简单的,教条的,或者说是不受重视的。对于这一点,我看了不少小学的语文试卷,我个人认为其中对于语文的关于“人文”的内容的考查比较死板教条,很类似于对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语文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人文性。语文课的人文性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通过这句话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对于语文的这一部分的学习提高,是不能只靠死记硬背的,而是要靠我们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发领悟后才能够达到。所以,语文的教育内容有很多的方面,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必须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老师、“给”、“人文性”、学生能力、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小学阶段、《课程标准》
G633.3(中等教育)
2012-12-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