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示
本文是关于《心的现象》的读书报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它的方法论上。该书作者耿宁教授既是现象学名家,也堪称卓越的汉学家。文集所包括的对中西哲学的分别讨论及相互比较的不同篇章,足证他的这种双重身份。其中,西方哲学集中于现象学哲学,而对中国哲学则专注于儒家心学,当然也包括汉籍中的佛教唯识学。编者倪梁康教授用“心性现象学研究”作副题界定该书主题,堪称圆融。①以方法而非观点作为评论的重点,这种选择包含着本文作者对哲学的一种理解。一种哲学是否有价值,不一定在于一般认识意义上的对与错,而在于对论题意义揭示的深与浅。哲学上,同样的立场或目标,因方法的不同或方法应用的娴熟程度不一样,必然呈现出理论品质的差别。虽然不必把哲学归结为方法论,但在哲学的变革与发展中,方法论往往是中心问题。耿宁的《心的现象》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他做中国哲学的方法。
中国、哲学的方法、方法论、现象学哲学、现象学研究、佛教唯识学、变革与发展、中西哲学、相互比较、双重身份、儒家心学、理论品质、读书报告、有价值、深与浅、汉学家、主题、中心、应用、选择
B26;I2
2014-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7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