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的认知一直是在扩展的。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问题。在以身(心)-家-国-天下为序从小到大依次展开的传统中国哲学的空间观念中,“天下”观念接近于今天的“世界”观念,中国哲学似乎从来都不缺少对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关注,从不缺少放眼天下的开阔胸襟。可是,值得反思的一个悖反现象是,中国哲学思维并未随着国人的地理空间观念的不断扩展而在整个世界层面上扩展其哲学思考,反而在西方哲学的打压下日渐自我降格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近世的中国哲学日益自我局限于身、家与民族-国家之内进行哲学思考,已经很久不以忧乐“天下”为己任了。今天的中国哲学工作者显然面临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如何权衡中西文化之传统,理解和再造中国的哲学文化观去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既肩负民族使命又对世界负责任的新型国家?用赵汀阳的话说就是,“中国对世界准备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准备为世界创造什么样的理论?”①作为哲学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走老路,也不唯西方马首是瞻,那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或者中国的世界哲学,抑或中国哲学的新“世界”观又何从建构?
中国、世界哲学、意识、建构、通论、哲学视野、哲学工作者、哲学思考、空间观念、民族、扩展、国家、哲学文化观、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知识、自我局限、中西文化、哲学思维、责任、思考问题
B15;B0-
2014-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17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