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耿宁、王阳明、良知、见闻之知、现象学进路
B813(逻辑学(论理学))
2014-09-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0页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