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宾与生人的生存论对话--评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的新路径和新发现
众所周知,汉语学术界回到海德格尔的路径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生发和传播过程正好相反。我们首先在1980年前后接触到萨特及其存在主义,然后在80年代中后期,顺着《存在与虚无》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指引,大举向海德格尔回溯,更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前行到胡塞尔,再返身折回到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自《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1987年问世以来,研究者们进入海德格尔学术的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以倪梁康和张祥龙先生为代表,从胡塞尔现象学走入;另一条以孙周兴、陈嘉映和王庆节先生为代表,通过对海德格尔重要作品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讨论而完成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介绍和审理。前者使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具备了严格的方法论基础,而后者则让我们拥有了坚实的、可相互批评和查证的文献依据。在同时或随后的研究中,在这两条主要的进路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入思路径--如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法国哲学、后现代理论、神学、分析哲学,甚至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等。
生存论、对话、海德格尔思想、古希腊哲学、胡塞尔、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理论、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时间、学术界、文献依据、路径、汉语学界、古典哲学、分析哲学、当代法国、存在主义、传播过程、中译本、中后期
B51;B82
2013-11-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8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