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哲学及其创新①--评徐长福教授的《拯救实践》(第一卷)
虽然不能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笼统地概括为“实践哲学”,但其实践性取向越来越强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西方哲学界总体上也在经历着“实践哲学”稳健复兴的过程。实践哲学的复兴既有其自身的学理原因,也缘于时代境况所迫。就学理性而言,理论哲学所固守的那种单一性和无功利目的的纯粹理论化取向,显然已不能解释和应对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异质化生活形势;就时代境况而言,时代境遇的复杂性要求哲学对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关系向度以及社会事实作出应有的反应。这显示出,近些年来复兴的“实践哲学”是一种直接针对时代境况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尽管它也涉及细致的学理分析,但其目的不在于单纯从学理上弄清楚实践哲学的缘起以及它的本质规定性,而在于试图以哲学直接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但是,正是这种主要面向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取向,造成实践哲学自身得以可能的条件问题没有得到深入和细致地研究,更没有对关涉到实践哲学之能否立存的一个重大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反差问题及其“基础程序”(异质性问题),进行过系统化地探讨。徐长福教授的新著《拯救实践》(第一卷意识与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往学界在此问题上的缺陷,它旨在依据“符号指谓分析”,建构一套“异质性(heterogeneity)哲学”理论②,并以此为实践哲学奠基。
异质性、实践哲学、创新、现实问题、时代境遇、理论哲学、哲学界、后现代性、性取向、哲学的复兴、研究成果、学理原因、学理分析、条件问题、社会问题、介入社会、改革开放、异质化、学理性、无功利
I20;J80
2013-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