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感通与同情——对恻隐本质的现象学再审视

引用
舍勒通过同情与爱的区分表明,同情不具有价值构成功能,爱才是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当代学界常常被视作与同情相近的概念,但是如果借助舍勒的这一区分重新审视孟子的文本,我们将会发现,恻隐的本质是爱而非同情.作为爱之端的恻隐在儒家传统中同样具有源发性和价值构成性,它的发生结构与存在方式可以被称为感通.不少学者都注意到孟子的恻隐不同于同情.黄玉顺用本源情感来刻画恻隐的本质,但他对舍勒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足以回应舍勒的问题,并且没有对情感的本源性内涵给出明见性的揭示.耿宁依托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提出一种相比经验主义的同情观更为原初的处境型同情.处境型同情可以构成德性的萌芽,基本契合恻隐现象的本质,但他未能进一步追问此种处境型同情如何可能.陈立胜认为,包括耿宁在内的当代西方各类同情观都不能涵盖恻隐之心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诠释脉络.他借助朱子的阐发表明,恻隐之心相比其他三心具有奠基性地位,它背后关涉的是“万物一体”的宇宙论、存在论思想构架,在此基础上,他又借助海德格尔的“情调”来刻画恻隐所开显出来的这一生存论体验.感通视角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天人一贯之“情调”如何可能的进一步发问.

同情、爱、恻隐、感通

B151(现代哲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BZX065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60-7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哲学动态

1002-8862

11-1141/B

2020,(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