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卫机制
孟子“四端说”中“羞恶之心”之“恶”,旧注多读为wù,如此则所羞、所恶之内容乃甚含糊而不知其所指,与孟子意旨不相契合.此处应读为“羞恶(è)之心”,此“恶”(è)乃所羞之对象.孟子以“人皆有所不为”来规定此“羞恶之心”的内涵,凡与道德之善相违背者,皆属此“有所不为”之列.此“羞恶之心”对于引导反思本心、捍卫人心之善性、践行道德以达德性之实现,具有重要的工夫论意义.如果说“四端”之“不忍恻隐之心”表现了人心对善的肯定性一面,那么“羞恶之心”或羞耻心则表现了人心对非性之恶的排拒与否定性一面.统合此两者,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性本善”理论的完整内涵.
人性本善、羞恶之心、耻、反思
B222.5(先秦哲学(~前22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ZDB003
2018-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