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政”走向“义政”——孟子政治理念的内在转换与现代发展
孟子的“仁政”理念存在着固有缺陷:作为其心性基础的“恻隐之心”具有局限性;“仁政”忽视了伦理与政治的必要区分;其实现途径“得君行道”太具偶然性.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儒家政治哲学,需要走出对“仁政”的迷恋,从而根据孟子“仁”“义”并重的思想架构开出并走向“义政”.“义政”的意义,从消极方面看,其聚焦点不在“善”而在“恶”,即使人“不作恶”和“禁人为非”以及对作恶者的惩罚;从积极方面看,其实质在于规范人们对基本益品的取与.从“义”的视域思考儒家政治哲学,更易与权利、法治等观念接榫,也更具现实性.
孟子、仁政、义政
B222(先秦哲学(~前22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CZX021
2016-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