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人性论新诠与儒家乐教美学理论体系
一 《乐记》人性论定位与乐教的哲学根基
《乐记》人性论定位的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其中主要包括“性有善有恶”、“性善”、“性恶”、“性朴”等不同判断.“性有善有恶论”的得出源于把《乐记》的作者判为公孙尼子,并援以王充《论衡·本性篇》之“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的人性论观点予以佐证.“性善论”源于宋明理学家对《乐记》的注疏,其中以朱熹、陈澔之注解为代表.“性恶论”则源于把《乐记》的作者定位为荀子学派,故和荀子持相同的人性论.[1]“性朴论”即“生之谓性”的性自然论,它可以被看作后人在“性有善有恶论”、“性恶论”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乐记》而引申出的主张.
美学理论体系、儒家乐教、人性论
B83-02;B223.5;J609.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FZX022
2015-0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