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实践——在亚里士多德与麦金泰尔之间
文艺复兴以来,“道德”对于哲人而言逐渐成了问题.虽然康德主义者及功利主义者竭尽全力为道德奠基,却仍难以阻止马克思与尼采主义者们对道德的毁灭性打击.马克思把道德与宗教一起归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使之成为革命的对象;尼采则把道德作为依附于基督教且致人虚弱的“奴隶道德”而给予无情摧毁.然而,另一方面,马克思却大加赞叹无产阶级之间“兄弟般的友爱”,而尼采也神往“脱离了道德的美德”[1].如此看来,在他们眼中,“道德”与“美德”竟如此水火不容.马克思与尼采们对于道德的态度固然激进,不过至少提醒了将道德与美德轻易混同的论者要注意下述事实:在人类生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只知美德,而不知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进一步追问:美德与现代道德的根本性差异是什么呢?美德又是如何转换为现代道德的?这种差异与转换又意味着什么?这些无疑都是伦理学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本文无法对这些大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而只想通过美德伦理学内部的古今转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些许管窥,以求教于方家.
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
B82-02;B502.233;B0
2014-12-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