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及其心性论意涵
《大学》开篇言“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通常称之为“三纲领”),后文又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常称之为“八条目”[1]),“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进一步展开,而“三纲八目”最终的实践工夫则落实在“格物致知”,所以理解《大学》的关键即在“格物致知”.宋代理学兴起,《大学》成为学者们阐发义理的重要文本依托;尤其是程朱理学兴起以来,对“格物致知”理解的分歧成为《大学》争论的焦点.明末刘宗周《大学杂说》日:“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2],而实际的数量恐怕还要多.在“格物致知”上的分歧,往往涉及到《大学》文献问题.然而,文献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的争论.
心性论、格物致知
B244.7;B946.5;I209
2014-08-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9-46